2012/12/07

已有丹青約-詩裡話白頭


白頭者,年老而髮白也。中國古代社會中常以黑髮、白頭作為年齡的一種象徵,以實際生理現象而言也多是如此,尤其在那尚未有染髮技術的年代。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便云:「萬石君長子建為郎中令,建老白首,而萬石君尚無恙。」

歷代詩人以「白頭」入詩者所在多有,如杜甫<春望>一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便清楚描繪出詩人憂心國事而髮白的蒼老形象;中唐大家元稹亦有<行宮>詩:「白頭宮女在,閑坐話玄宗。」年華老去的宮女除了哀嘆逝去的青春,同時也見證了歷史的動盪與變遷。再看「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剛強與嬌柔的強烈對比,卻對滿頭白髮昭示青春不再有著同樣的抗拒與惶恐。

除了描述外型的相貌之外,歷來亦有不少詩句藉「白頭」二字以描述對愛情的憧憬。樂府詩最為興盛的兩漢時期,一首<白頭吟>傳唱千古,作者開頭先以高山之雪和天上明月之純潔光明比喻自己對愛情的誠摯忠貞;其次強忍傷痛理智地控訴愛侶的變心,末了更語重心長提點男子應當情義為重。雖然歷來評論對於此詩是否真的出自才華洋溢又勇於追求愛情的卓文君之手莫衷一是,然而詩中「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道盡世間女子對愛情最終的想望卻是無庸置疑。

中國歷史上藝術造詣最高的皇帝宋徽宗一生醉心書畫,一幅《臘梅山禽圖》以寒冬梅花為景,一對白頭翁交頸而立,其情親暱不言可喻;一旁並題詩云:「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其言「白頭」不單指夫妻如畫中白頭翁一般攜手偕老的深厚感情,同時亦藉此表達自己此生對書畫的熱愛。

綜觀這些流傳千古的佳作,雖皆言「白頭」,但所表達的情緒卻是各異其趣,此中深意又豈只字面所見的滿頭霜雪而已。

人之所以不願見白頭無非是害怕衰老的事實,然而生老病死的循環卻是生命中無可違逆的自然法則。倘若能保持樂觀心境坦然面對外在形貌的變化,或許也能像老頑童周伯通一般無拘無束。畢竟,一顆逍遙自在的心,又豈會受制於髮色的深淺濃淡?



沒有留言: